第54章 活字印刷术

  热热闹闹之中几天过去,在方云紧锣密鼓的安排下,相亲大会野炊游玩的事安排妥当,百花苑的翻修改建也已经走上正轨。

  距离上巳节还有三天。

  印刷厂突然传来好消息,活字印刷车间已经筹备完成。

  于是方云丢下所有的事情,激动兴奋的带着范思琴去印刷厂视察。

  之所以又要带上范思琴,是因为她本来就是中华书局的主管,而印刷厂就是中华书局的下属企业。

  虽然范思琴并不直接管理印刷厂的事,但这次的活字印刷术的研发,就是为了发行报纸,接下来筹备传媒集团的很多事还需要她负责。

  印刷厂最开始开设在泾阳的造纸厂内,占用了一栋厂房当做印刷地点,因为印刷的都是雕版,因此虽然麻烦,但并不复杂,工艺简单的一批,时效性也很低,一般是印刷装订成册,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送来京师各书店进行销售。

  但随着金属活字的研发进度加快,一旦报纸开始发行,时效性影响下,地处几十里外的泾阳造纸厂就太远了,而且京师城门开关也有时间限制,会对报纸的发行不利,因此方云将当初从少府要来开书店的一间废置衙门拿来做了新的印刷厂。

  这座衙门在城西北区域,面积不算小,有三十多亩,大小房屋二十多间,院子有七八亩,办公室和厨院马厩水井一应俱全,原来是典客府的一所差衙,六国都灭之后,这所差衙便空置下来。

  作为曾经的朝廷府衙,格局自然不一样。

  青砖黑瓦,大门森严,门口左右各蹲着一头奇怪的石兽,虽然废置了好几年,院墙上长满了野草,石兽和石阶上也长满了青苔,门柱和大门看起来也斑斑勃勃,但却依旧掩饰不住建筑的浑厚和大气。

  不过冷清了几年的衙门,开春后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门楣上也换了一副新的牌匾,黑底金字写着天工殿印刷厂几个大字。

  和造纸厂隔老远就闻到一股酸臭味儿不同,这印刷厂隔老远就闻到一股油墨味。

  方云在大狗二蛋的护送下骑马走在前面,范思琴的马车走在后面,还没走到印刷厂门口, 门卫就屁颠儿屁颠儿的跑过来帮忙牵马。

  刚进院子大门,正在这边主持工作的胡宽就带着一群印刷厂的管理层满脸欢喜的迎接出来。

  照例又是一阵热闹问候之后,一群人簇拥着方云和范思琴去各个印刷车间视察。

  泾阳印刷厂去年十月就已经投入使用,从第一本纸质版道德经印刷上市到眼下,已经陆续出版了十多本书,其中最挣钱的就是易经套装,足足卖了五万多套,总价上千万钱,为了尽快满足京师百姓和合作书商的需求,木刻雕版都先后制作了五套,每套需要五十块雕版,需要单独一间屋子印刷,数十位印刷工人连轴转才行。

  就算到现在预定的易经早已交付完毕,但书商还在继续加购,因为随着纸书的传播,全国各地需求持续不减,现在每个月还能接到近千套的单子,道德经也一样,每个月还在不断印刷。

  随着新书不断的制版开始发售,这种原始的印刷方式时效性显得越来越低,成本也越来越高。

  雕版制作需要木纹细密紧致而且不太容易开裂的木头,因此需要选择几种比较特殊的木材,从采伐到锯木加工,再到打磨平整晾干,再精挑细选没有裂痕的安排工匠进行雕刻,步骤繁琐不说,每一本书都需要制作大量雕版,十分浪费也十分耗时,完全赶不上出版的需求。

  如今文学院整理出来校对达到出版标准的图书已经有数百本之多,但真正能够付诸印刷出版的,只有区区十多种。

  而且大部分都是开春之后才开始上市。

  为了加快新书上市,泾阳印刷厂也是一直都在不断扩张,但因为造纸厂也在不断扩张,导致办公厂房完全不够用,开春后方云干脆将印刷厂彻底搬到了这座闲置的衙门之中。

  这里环境幽静不说,房屋也多,完全不用和造纸厂争夺厂房和资源。

  雕版印刷方云已经看过几次了,因此也没太大兴趣。

  将雕版放在工作台上,一个人负责刷油墨,第二个负责往上面盖纸张,第三个用羊毛筒在上面来回滚几下,第二个再把麻浆纸取下来交给第四人拿去旁边放在木架上晾干。

  书纸都需要两面印刷,因此这个过程会轮番重复,一组工作台负责一页正反两面,印刷完毕晾干之后,就有人核对数量,抽检合格之后按页码分类收集整理送去装订车间。

  装订车间里面,每本书从封面开始到最后一页封底,都是按照序号排列在一张长条木桌上,有负责人专门按照顺序取整本书的所有页码,交给校对人员清点校对,交给打孔人员打孔,打完孔交给一些心灵手巧的女人用麻线缝合装订。

  装订完的书进行二次切边修整就算是成品了,由检验人员仔细翻检没有问题就是合格品,堆积到一定数量就捆扎包装入库。

  整个生产过程就是最简单的流水线作业。

  从伐木到最后书成册入库,其中至少有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消耗大量的时间。

  这种工作效率在胡宽等人看起来已经非常的迅速,但在方云看起来,却是惨不忍睹。

  百多人的厂,一天也就制作差不多五百本书,要不是书卖的贼贵,人工费都赚不回来。

  按照这个效率和速度,要想把诸子百家的书和华夏大典全部转变成为纸质图书,消耗的工作量和需要的时间简直无法想象,绝对属于有生之年系列。

  当然,书可以慢慢印,反正他不急。

  但要想发行报纸,活字印刷在眼下就是唯一的选择。

  因为报纸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多样性、大容量特点,制版根本就来不及,而且会产生惊人的浪费。

  因此从筹建中华书局开始,关于金属活字的研发就同步在进行了。

  方云让工学院单独开设了一家小型铸造坊,招募雕刻工匠和铸造工匠研发铸造金属活字,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试验之后,眼下终于成功完成了第一套金属活字模。

  铸造活字并不难,可以说非常简单,就是先用蜡雕刻出来一个字模,然后用失蜡法浇铸出来就是一个金属活字,只是这种制造方法效率非常低,方云自然不会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而是从一开始就提出要制造一套钢铁模具,采用热冲压方法来制造活字。

  这种方法开始非常麻烦,但一旦完成整套钢模之后,以后想要任何字模都能用烧融的金属进行简单压铸就能用,非常的方便快捷。

  日常中常用的字也就两千个左右,特别是在在大秦这个时代,因为惜字如金,导致语义精炼不说,字的重复率非常高,特别是之乎者也这些字,短短几句话久才能重复好多个,若是一张报纸几千上万字的篇幅,有些字可能会出现几百次。

  因此若是用失蜡法来做这些字,只怕工匠都要疯掉。

  不过方云的钢模压铸方法,就能让这件事变得极其轻松。

  就是一套阴制的钢模铸造起来颇为麻烦。

  但这个难题在不久前被攻克了。

  当然,活字印刷术也只是过渡,最好是发明胶印机,不过中国没橡胶,似乎橡胶树还在南美洲热带雨林。

  至于合成橡胶……

  方云觉得自己临死前也不一定能够干出来,还不如蛊惑大秦的航海探险家们去巴西的热带雨林寻找橡胶树,十年不行,二十年希望还是很大的,顺便还能把玉米红薯土豆辣椒西红柿花生向日葵等农作物搞回来,顺便再抓几个印第安人和玛雅人回来,一起探讨一下外星文明。

  带着范思琴走马观花很快把几个雕版印刷车间视察了一遍,然后进入刚刚筹备完成的活字印刷部。

  这里的情况和另外几个车间完全不同,干净整洁的多,显得就带有一些科幻感了。

  车间按照方云的规划,活字印刷部被分成三个科室,分别是检验调度室、排版组版室和印刷车间。

  检验调度室,就是负责收发稿件和校对正误。

  排版组版室就是对下发的稿件进行活字排版和组版。

  印刷车间就是对组版完成的活字版进行印刷。

  检验调度室按照后世的办公室被分割成了许多单独的办公桌,里面桌椅板凳黑板笔墨纸砚全都已经置办齐全。

  天工殿如今财大气粗,因此所有的办公设备全都是崭新的。

  不过眼下还空无一人。

  因此方云带着范思琴进去看了一眼就出来了。